“一二三四五,家家户户过端午;雄黄酒,洒庭户,小孩头上画老虎;驱邪气,防五毒,高高兴兴过端午。” 插蒲艾、划龙舟、吃粽子、赏午驱邪,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赋予端午的记忆。而我的记忆里却对这些并不深刻,倒是对小巧玲珑的荷包,还有想吃鱼的囧事印象颇深。
儿时每逢端午,心灵手巧的姥姥总会用五彩丝线编一些好看的手绳,系在我们兄妹三人的手腕上,以辟邪驱毒。街坊四邻对姥姥的手艺总是赞不绝口,小伙伴们更是投来羡慕的目光。我也会自己创新用挂历纸叠成菱形制作荷包,并用一早就积攒下的各色丝线一层层缠绕其上,色彩斑斓,煞是好看,再搭配几个小铃铛串起来挂在书包上,上学走在路上叮叮当当,别提多神气。
记忆最深刻的还是1983年的端午节。那天天刚亮,乡下的叔叔用自行车载着满满两桶鱼找到家里,让父母帮忙卖了赚点钱。父母急忙起床,顾不上安顿我们,领着叔叔就去副食商场门口了。一听卖鱼,我们兄妹三人不约而同地笃定:有鱼吃了!
就这样,我一天没吃饭,哥哥们也只是吃了个粽子垫了垫肚子。从中午等到晚上,我们好几次跑到大门外探着小脑袋,眼巴巴地望着街头,直到夜幕降临也未见父母的踪影。无奈只好互相打气,甚至打赌母亲会如何烹饪这顿美味,是红烧,还是清蒸。
晚上八点多,终于听到了动静,我们兴冲冲地奔向屋外,只见父亲两手不停地捶打着腰,衣衫上湿漉漉的,母亲也两手空空,看起来十分疲惫,但我们顾不得这些,心心念念地想着美餐。
“鱼呢?”我们兄妹三人异口同声。
“都卖了!”父亲一脸骄傲地回答。对于他这个教书先生来说,这是头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卷起裤管叫卖吆喝,只为帮乡下的弟弟赚些养家糊口的钱。
“一条都没有带回来?”我不甘心地仰起小脸寻着父亲的眼睛进一步求证,而两个懂事的哥哥赶紧打水沏茶去了。
“对啊,都打帮地卖了,后来小点的鱼也连卖带送了。”父亲提了提嗓门,十分得意。
我失望至极,强忍着泪水转身坐到角落里,不想让父母看到,怕他们笑话我为了吃鱼还哭鼻子。但在那个物资较为匮乏的年代,肉都是奢侈品,更别提是在北方平日里少见的鱼,满足的不仅仅是味蕾,更是一种期望。
又是一年飘粽香,母亲的电话也应景地响起:“妈包下粽子煮好了,下午坐动车给你们送过去吧……”隔着手机屏幕,我仿佛看见母亲满心欢喜的期待,犹如我期待那条鱼一般。
(作者单位:山西省民爆集团)
版权声明
|
隐私与安全
|
常见问题解答
|
咨询
地址:中国·山西·太原新晋祠路一段1号
ICP备案序号:晋ICP备05008009号-3
九游会J9登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晋公网安备 14010902000081号